日治時期的台灣,尤其在1930年代以後,興建了大量代表日本人精神的建築物,一是神社,二是武德殿。全台灣完整的神社建築只剩下桃園神社一座,其他都只剩下部分。
而武德殿也命運多舛。這一座彰化二林武德殿興建於1933年,由地方進行資金募捐。1945年後,二林警察局沿用做為員警柔道與體能訓練的場所。1999年改為分局辦公室之用,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。2007年拆除前面的辦公大樓,主體建築才重現面向道路。
而武德殿也命運多舛。這一座彰化二林武德殿興建於1933年,由地方進行資金募捐。1945年後,二林警察局沿用做為員警柔道與體能訓練的場所。1999年改為分局辦公室之用,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。2007年拆除前面的辦公大樓,主體建築才重現面向道路。
二林的歷史發展極早,從荷蘭時代就有巴布薩族二林社的存在。清代1723(雍正元)年設彰化縣,二林堡屬彰化縣,1760(乾隆25)年,建立二林信仰中心--仁和宮,恭奉媽祖,聚落的雛形形成。日治時期,因二林地區民風強悍,有多次襲警事件。1924年,林本源製糖會社底下溪洲製糖廠以低價剝削農民,蔗農進行反抗,即為「二林蔗農事件」。(「二林蔗農事件」資料館及碑文在二林國小內)
(二林武德殿調查報告書)
二林的街鎮以仁和宮為中心,在1924年的平面圖中可以看到郵便局、信用組合、庄役場以及二林分室政治中心的預定地集中一處,與仁和宮分離。二林武德殿屬於北斗郡警察課二林分室,做為警察學習武道的訓練及講習所,也做為座談會及演講等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,故與地方神社或日本人宿舍等日本人居住區配置。
(二林武德殿調查報告書)
興建的過程當中,進行了日本傳統建築的「地鎮祭」「上棟式」「遷座祭」。其中「上棟式」是日本建築興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儀式。工匠會在屋頂上的樑柱(棟),張貼上木頭做的「棟札」,「棟札」上寫著祭拜的神明的名字,有時也會寫工匠的名字。二林武德殿的神明是「彥狹知之命」「手置帆負之命」及「八意思兼之命」。其中前兩位為善於建築及製造器物之神祇,「八意思兼之命」於日本神祇中掌管智慧、思慮及知識等。而二林武德殿的「棟札」有大工職人的名字以及相關單位長官的名字。
雖然說本來在前面的房子已經移除,但是整個二林武德殿的狀況不是很好。
殘破的屋簷,破落的瓦,脫落的破風,
敘說著敗北的武士,用雙腳靜靜地矗立遠望。
側面的軒下訴說著他的驕傲。
沉穩的洗石子,是他英年瀟灑的風貌。
神靈不再,劍已散。
等待著哪天,再起雄風。
資料來源
黃俊銘《彰化縣歷史建築二林武德殿調查暨修復研究計畫》,中原大學建築系,彰化縣文化局,2009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