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

[金澤] 我是金澤,我是我自己



來到金澤,映入眼簾的是這一座現代化車站,象徵著她做為北陸地方主要城市的標示。不過,會拍這個角度,完全是注意到其鋼構的組成,讓人聯想到京都車站。而「小京都」這個美譽,對於金澤人來說,卻又是一段自我價值創造的艱辛過程。


金澤相當致力於保存歷史街區,因為時間緣故,這次只拜訪了「ひがし茶屋(東茶屋)傳統建造物保存地區」,這裡與京都祇園一樣,發展了高度的藝妓文化。金澤的歷史始於前田利家於1583年的入城,如果說京都是一個公家(朝廷)之城,金澤為武家之城。前田家族愛好文化,收集珍品,為北陸重鎮,使金澤得以發展。而二次大戰時金澤也和京都一樣免於空襲,這是景觀可以保留至今的原因之一。

從町家的外觀來看,平入、連子窗的顯著特色,很容易把兩者之間連在一起。相較於日本更鄉下地區在發展觀光時,很樂於接受「小京都」這樣的說法,不是全部的金澤人都喜歡與京都劃上等號。至少那天的導覽員是這麼說:「金澤,就是金澤。我們有我們的identity(自我意識)」。


金澤職人大學校。我們的鐵道部修復有請到其技術。



這裡最著名的茶屋「志摩」。茶屋,是遊人與藝妓之間尋歡的場所,以藝會文,以文會藝。藝妓精於藝,而老闆投資在其藝上。茶屋將座敷設置在二樓,朱紅的茶室,彷彿進入了一個特別的時光空間。


「通り土間」的柱列,以及其外觀,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京町家。


每個地方都有其守護神。這裡鎮座的是菅原神社,保佑藝妓之學藝。


發展觀光,必須要把文化轉成產業價值。金澤以產金聞名,加了金箔的吸油面紙、美容用品,大受女性觀光客的喜愛。而圖中小熊則以所謂的「名物裂」來做成。「名物裂」為金澤藩主前田家與中國及南方貿易所傳進來織品種類之一,這隻熊上的紋路為其中ㄧ種「鱗文」,目前典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。將圖案巧妙地運用,再以歷史性文字的介紹,成功的將歷史文化帶到商品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