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口部落入口
從影片一開始,就一直尋找拍攝場景,畢竟對我這個多次縱貫東海岸的人來說,找電影場景,增添了對這部電影的興趣。北迴歸線是一個很簡單的景,我手上沒有照片,而海岸線的景似乎有三仙台的。也無怪,三仙台的彎曲線,可說是東海岸最美麗的海景之一,每次從玉長公路穿越看到東海岸線,就要忍不住讚嘆一番。而成功鎮上的小7,不只是小孩滿足物欲的場所,同時也是包括我的許許多多旅人的中繼站,雖然我不太吃鹹酥雞。後來提到是梯田復育,字幕表出來,原來主要是在靜浦部落跟港口部落拍攝,這兩個部落前後去了兩次,我也剛好映證了導演鏡頭下的變遷。
靜浦部落我對它的印象是史前人類靜浦人,而港口則有千千岩助太郎的重要案例。我好像遇過他的後代,可惜當時不夠敏銳......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.......
原來大河是秀姑巒溪,紅色的橋是長虹橋。港口村位於「花蓮縣豐濱鄉」,果真,最後的新聞報導打成「台東」是錯的。
郵筒
改良蕃屋
海灘
第一次是跟特子來的,當時同時在看竹筏,還有跑到小孩的秘密基地~海灘,那時就已經發現到這部落特殊的郵筒跟海豚型電燈。在電影中,很明顯的看的出來導演刻意在閃避郵筒的鏡頭,除了在最後有take到兩個以外(其中一個應該是故意要呈現家屋主人的名字)。自己猜想導演是否對這個做作的社造反感?我自己第二次去的時候,就完全沒有拍郵筒了。至於這個部落的建築,外觀上屬於連「改良蕃屋」的性質都沒有的部落,所以不在我的調查範圍之內。後來去原住民家裡,還是看的出來他們家裡的空間配置觀念跟漢人不一樣,不過,那是另外一個研究了。
導演所記錄的梯田與耕作,不知是否實際在當地實施?不過相隔幾年去,在部落已經拍到稻田。
這一部片的劇情元素很簡單,比起一些藝術性強的電影,這部反而更好入手。而事件結尾利用「擋車妹」及鄉民,確實的反映了台灣目前的新聞現況(手法好不好則其次)。而對話有一大半都使用阿美族族語的情況,反映了台灣電影及觀眾市場,可以接受看非英日文自己聽不懂的語言的電影(我想的,事實上有幼小的小孩在哭。對我來講,去猜阿美族族語以及說法,我會覺得很有趣且很有興趣。但是在場的觀眾,不知道)。
在部落,常可以看到阿美族的老人家在屋簷下聊天喝酒喝飲料。
電影中的部落,正是目前東海岸的現況。不知為何而建、凌亂的建築景觀。土地,不屬於自己。年輕人出外工作,說返鄉,部落沒有就業機會,說有,只有海景大飯店跟中國觀光客。鄉長、村長把靈魂賣給政要、建商。
整場流露著阿美族文化,或許導演、製作團隊以及演員多半為阿美族族人,對我這個有點常跟阿美族老人家聊天的人來說,特別感到親切。穿插族語、族服,以及祈禱,要認識阿美族文化,我會推薦這一部電影給大家。